发布时间:2014-05-24 来源:龙的天空
6、《将夜》
虽然题材不断发生变化,但在读猫腻小说时的感觉却没有变,一如既往地人物鲜明,一如既往地伏笔极深,一如既往地令人激昂兴奋,手难释卷。优美的文笔、出色的人物刻画、较好的起承转合等等,很多小说都能做到,其中一些甚至比《将夜》要做得更好。其实每本好书都有自己独到的地方,而《将夜》超越大部分玄幻小说的亮点,就是其出色的情节。笔者觉得,那些想写玄幻小说的朋友,那些被人诟病文笔尚可,情节却异常俗烂的写手们,应该看看这部书,学学到底应该怎样去谋篇布局。
《将夜》是笔者近年来看过的,情节最出人意料,布局最深远复杂,包袱设置最诡奇多变的作品,可以说是新意盎然。让读者猜不到一些细节并不困难,除了像《西游记》、《封神榜》这种有意强调宿命论的旧小说,大部分书都能做到这一点,然而要做到每一处细节都让人猜不出,甚至连宏观的情节主线都无法预料,每一章都不知道情节会如何进展,却无疑非常困难,而这却恰恰是猫腻作品独有的一种特质。最难得的是,对于种种出人意料的情节变化,作者早早便已埋下了伏笔,铺垫充分,悬念的氛围烘托到位,因此在一朝揭幕时,丝毫不显突兀,反倒让人觉得豁然开朗,与那种也有追求不落俗套的意愿,却不擅预作铺垫,甚至不知道应该去做铺垫,只是一味求怪求新,强行生硬变化的劣作可谓云泥之判。
如果说在《庆余年》中,庆帝在大东山上华丽变身,露出大宗师的真面目,曾令我一度震撼失语,那在读《将夜》时,这种出人意料竟是纷至沓来,起初曾以为复仇便是主线,冥王之子就是最大的包袱,然而看到后面,牵连进来的人物越来越多,隐秘越来越大,故事越来越精彩,才发现那些只不过才是开始而已。
大部分作者在布设情节时,都会大量沿袭前人的桥段和创思,这点就连凤歌、小椴这样的高手也是不能免俗(二人模仿金庸的痕迹非常明显),较好者还会略作变化,差一些的甚至是亦步亦趋,稍有读书阅历者都能将其情节主线猜个大概,不免失了悬疑之妙。然而猫腻却与诸人不同,他明显和笔者一样,都最为讨厌老套的情节,因此凡是前人多采的思路,他必会弃而不用,因此随便一章,甚至是一段、一句、一场战斗、一个选择,都颇有新意,都让读者预料不到,需要不断猜测情节究竟会走向何处,这自然大大增强了阅读时的乐趣。与梁羽生那种看了前五章就能将全书情节猜个七七八八的的俗套作品不同,看《将夜》时,不要说猜全书的主线,即使看完全书的一半,都猜不到甚至是第一折的布局,二人布设情节的能力实在相差如天渊之判。当然,这样不断地自出机杼自然是困难地,抄袭前人当然要比自己创新容易得多,想要创新出严密合理的情节就更是花费心思,因此肯这样做、能这样做的写手才会寥如星辰,情节这么爽的书也就只有那不多的几本。
除了一波三折、扣人心弦的情节之外,猫腻潇洒不羁的文风也令笔者十分欣赏。在《将夜》中,我们看不到假仁假义和滥好人,主角宁缺奉行的就是睚眦必报、血债血偿的信条,对伤害自己的人从无宽恕,这一点与大多数作品中宣扬的宽容忍让大相径庭,不过却颇合笔者的心意,犯了错就应该付出代价,受到惩罚,若是放下屠刀就能立地成佛,又该将那些从未做过坏事的善人们置于何处?对那些被残杀欺凌的受害者又公不公平?所谓的宽容纵放,根本就是对公平原则和律法精神的一种亵渎。
此外,在如今的小说中,可笑的骑士精神被用得太多太滥,明明是生死相搏,胜败不仅关乎性命,还会牵涉家国大计、亲人命运,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每一分助力去增加胜算,作者却将书中人物塑造得像傻子一样,明明有力量可以借助,却非要单打独斗,明明知道不敌,还要跳上去硬拼,自取灭亡,这种装腔作势的愚蠢情节真是假到了极致,让人看着就烦。在《将夜》中,笔者没有看到这种幼稚的做派,欣赏宁缺趁人之危将对手一箭射穿的情节,欣赏隆庆利用手下送死来消耗大敌实力的明智做法,欣赏宁缺在教莫山山如何作战时,在马车里说出的那些直白无耻到极致的大实话。
在《将夜》中,并没有太过鲜明的正邪分野,也没有给主角戴上正义的冠冕,让其扮出一幅“正义使者”的可憎嘴脸,更没有给主角的对立面扣上“邪恶”的帽子。书中众人物虽然冲突激烈,甚至你死我活,但在作者笔下,不过是为了争抢利益,或是因立场、观念不同而固守自己的坚持,并未被强定正邪对错,很多与主角阵营不同的反派都身具令人敬重的特质,而不是一副小丑模样,这也是笔者欣赏《将夜》的原因之一。
令人遗憾的是,《将夜》最后收束过快,严重影响了情节的合理性,大量之前布下的悬念和伏笔也处置不当,全书呈虎头猫尾之貌,未能达到笔者预期的高度。之所以如此,一方面与网络连载的成书模式有关——由于需要当日成文,随写随发,就不能在整体写完后宏观矫正调整,纵然发现不妥也无法更改,只能将错就错,勉强往回圆,这自然大大限制了发挥的空间。写这种情节构架复杂,又强烈追求新意和变化的作品,本来就困难重重,又因连载而再增难度,最终惨淡收场便也不足为奇。
当然,猫腻能将前三分之二的情节架构得如此成功,足见其水平高超,纵有上述困难,本也不致陷于如此尴尬的境地,然而其人不知自量,不识进退,当断未断,终致折戟沉沙,自取其辱。
具体来说,《将夜》在情节方面水平的陡然下降,是从“举世伐唐”之后开始,其原因就是失去了最大的亮点——情节的诡谲变化,自然便无法再给人以之前的那种惊艳之感。通常作家都会将高chao设置在全书末尾,最大的包袱被解开的同时,并于此时让诸人物聚于一处,爆发大冲突,再乘势将之前伏下的各条线索收回,为每个人安排最终的命运,之后便会收束结尾。在笔者看来,猫腻在动笔伊始,最深最核心的布局就只做到“夫子成圣”处,之后便再无出彩的悬念布局。等到这个一直铺垫的终极包袱被抖开之后,全书的氛围已经被推动到了最高chao,正是该当部署收尾的时候,却因为高chao位置安排不当,后面还有太多情节未曾展开,因此不得不继续写下去,可又已经没有了足够分量的预设包袱可用,自然就会举步维艰,之前一直步步拔高的激昂也戛然而止,全书水准一落千丈。虽然猫腻靠着自己的才情,也营造出一些亮点,但杯水车薪,终究难以挽救败局。由于不甘情节流于平淡,猫腻强行推动情节变化,临时制造一些出人意料的包袱,然而那些临场生造出的情节由于缺乏铺垫,与整体结构常常格格不入,显得非常牵强,有些甚至严重不符情理,逻辑上破绽百出。到了最后几十章时,能够明显感觉到猫腻已经手忙脚乱,力不从心。该书之所以会于此时戛然而止,应该并非作者的本意,他铺的摊子至少还得再有两卷才能收完,然而写到此时已经难以为继,这才不得不草草收场。
当然,瑕不掩瑜,若论情节构建的整体水平,烂尾的《将夜》仍然要比绝大多数小说要强出太多,甚至堪称是教科书级别的经典之作。希望猫腻能够继续沿袭、发扬那些可贵的写作风格,总结之前的失败教训,在下一部作品中把情节做得更加跌宕起伏,创出一部结构合理,没有明显破绽的传世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