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1-22 来源:
《红与黑》是一部政治加爱情的小说,内容涉及法国19世纪王政复辟时期各派政治势力的明争暗斗和阴谋诡计,深刻反映了那个历史倒退年代的黑暗与反动,同时又以极其细腻的心理描写和明快舒缓的叙事节奏讲述了一个精彩曲折的爱情故事。这两部分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集中体现在主人公于连一生的奋斗、遭遇中。
本书节选的篇章来自小说的结尾处。此时,于连的生命已走到了尽头,并已舍弃层层伪饰,将他真实的内心完全暴露了出来。由此,我们也可以将这个复杂多面的人物看得更加清晰深入。
于连出身卑微。他的父亲是一个简单粗鲁、唯利是图的锯木厂厂主。他的几个兄弟都是健壮粗俗、只会干力气活的人。然而于连与他们都不同。他既有出众的外表,又有过人的才能。从选录部分,我们可以看到,当他进入审判厅时,他受到了“一阵诧异和关切的低声的欢迎”。从全省涌来的人看到了一个“还没有二十岁”,“有异常娴雅的风度”,“头发和前额,实在有点迷人”的青年。甚至在他被审判的地方,“有人沿街叫卖于连的肖像”。不仅如此,美少年于连天生还有着过目不忘的记忆力。一本拉丁文《圣经》被他背得烂熟于心,随便提个字就能接下去背到底。这种超常的才能是于连步入上层阶级的敲门砖。他因此能够脱离自己卑微的家庭,成为市长家的家庭教师,受神父的信赖,得到侯爵的重任,一步步出人头地。
走进于连的内心世界,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性格敏感而又骄傲。“他在平时最细小的事情都不会放过”。就在他走进将要判处他死刑的法庭时,他还注意到了“这是一种真正的峨特式的建筑,一大群漂亮的小石柱头,雕琢得异常的精细”。旁听的妇女们“大多数都很年轻,他还觉得都很美丽”。这些妇女在庭审过程中眼中的泪水、拿起手帕擦眼睛的动作以及她们脸上的表情,都被于连看在眼里。曾经的情敌哇列诺男爵傲慢的目光和宣判时“沉郁而谄媚的态度”对于连来说是莫大的羞辱。在他看来,周边人的一举一动都包含着对他的态度和看法。哪怕一个小小的眼神都会让于连去猜想别人心里的想法。这异乎寻常的敏感源于于连性格中极大的骄傲。于连虽然出身卑微,但他容不得别人对他有任何的轻视和不尊重。虽然德·拉·木尔侯爵的千金玛特儿发狂地爱上了于连,然而于连却并不因此而受宠若惊。他已认清玛特儿的爱只不过是暂时的狂热和对中世纪“英雄时代”一种幻想式的向往而已。他知道,以后玛特儿“回忆起来,会感到怎样的羞耻啊……她会想到这是她情窦初开的时候,被一个平民的卑贱的思想迷住了”。既然玛特儿狂热的爱总有一天会消散。那时她必然会鄙视他,抛弃他。因此,他对玛特儿也就不可能有真情。他“玩弄玛特儿的性格,冷静得像一个弹钢琴的熟练的琴师在玩弄琴盘上的键那样”。只有以纯真、平等的情感爱着他的德·瑞那夫人才能在于连生命的最后时间里占据他的心。对于骄傲的于连来说,尊严比一切都重要。为了尊严,于连甚至愿意牺牲生命。如果于连在法庭上承认自己枪击德·瑞那夫人是出于嫉妒和一时的冲动,那么有玛特儿的上下打点他完全可以免去死刑。然而于连不愿苟且偷生。他在法庭上慷慨陈词,坦然承认了蓄意谋杀。“因为在这个时候,我(于连)感觉有勇气去死,而不致使人太取笑我”。如果于连上诉,那就意味着他屈从于玛特儿的力量,而且将会“作为那般贵族们侮辱耻笑的对象”。心高气傲的于连又怎么能容忍这些呢?
骄傲的于连其实心怀野心,尽管他从未向任何人透露过。作者用两种颜色很简洁地概括了于连的野心,这便是小说的标题《红与黑》。要么穿上“红”色的军装,成为叱咤风云的将军;要么穿上“黑”色的教士服,成为年入十万法郎的主教。在小说的开始,于连是拿破仑狂热的崇拜者。这个与于连一样出身低微的年轻人,仅凭战功就在23岁时成为将军,继而登上帝位,统治整个欧洲。然而不幸的是,1815年滑铁卢之后,拿破仑彻底垮台被流放圣爱仑岛。于连对拿破仑的崇拜和狂热只会被视作反动的言行。因此他只能偷偷地阅读他最喜欢的《拿破仑出征公报节略》和《圣爱仑回忆录》,只能幻想“如果遇上战争,是骑兵队的上校”,从此就可平步青云。既然不能选择“红”,那么选择“黑”做教士,仍不失为既能获得权力地位,又能有丰厚收入的好机会。为此,于连可谓煞费苦心。他背诵拉丁文的《圣经》新约全文,进入令人窒息的神学院。但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却是:“真的!如果我遇见信徒们的天主,我便完了。他是一位暴君,因此他充满了复仇的意念;他的圣经只叙述些残暴的惩罚。我从来没有爱过他;我甚至从来不愿意相信有人能真心的爱他。”于连谨小慎微地隐藏着自己的内心想法,处心积虑地要挤入上层社会,然而等待他的却是毁灭性的失败。
于连失败的原因在于当时的上层社会根本不可能容下他这样的人。1830年法国正处在复辟时期。被拿破仑赶到国外的封建贵族纷纷回国,波旁王朝重新掌握政权。封建贵族受到大力扶持,宗教的势力再次强盛起来。但法国并未因此即完全退回封建社会。资产阶级大革命和拿破仑的统治已促使资本主义和大资产阶级有了极大的发展。封建贵族和教会都要依靠大资产阶级的力量来巩固政权。然而于连,他不属于上层阶级的任何一个集团,他只是当时千千万万个中小资产阶级中的一个代表。在德·瑞那先生家里,于连只是一个雇来的家庭教师,地位并不比仆人高多少。玛特儿已经怀上于连的孩子,但于连必须在木尔侯爵的安排下逐渐提高地位后才有可能步入豪门。一旦于连的真实身份暴露,他毫无宗教信仰的事实被揭发,他会立刻被送上断头台。在最终的审判席上,于连真正意识到了他是因为什么而被审判:“即使我的罪没有这样重大,我看见也有许多人,不会因为我的年少而怜惜我,他们愿意惩罚我,借我来惩戒一般少年——出身微贱,为贫穷所困扼,可是碰上运气,稍受教育,而敢混迹于富贵人所谓的高等社会里的少年。先生们,这便是我的犯罪行为,将受到更严厉的惩罚,因为事实上,我决不是被我的同阶级的人审判。我在陪审官的席上,没有看见一个富有的农民,而只是些令人气愤的资产阶级的人……”
司汤达的《红与黑》决不是仅仅讲述了于连这一个人物的悲剧故事,于连短暂的一生是复辟时期众多中小资产阶级类似遭遇的一个缩影。他们在当时社会的位置十分尴尬。一方面,他们深受自由平等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影响,反对封建统治和令人窒息的宗教压迫,同时又羡慕大资产阶级高高在上的地位,希望能进入社会的上层。而另一方面,通向上层社会的路障碍重重。他们的社会地位固然比处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的地位略高,但他们被贵族阶级、教会甚至大资产阶级所轻视、排挤和压迫。司汤达在他着力塑造的于连身上倾注了极大的理解和同情。同时他也很清楚,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身处夹缝中的于连和其他中小资产者再怎么费尽心机也不可能在上层社会找到容身之地。司汤达在小说中为于连安排的悲惨结局,也许是他最不愿意看到但又不得不接受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