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11-29 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1期
如刘卓然、胡凤梧。刘卓然和胡凤梧从小就被娇宠,溺爱而没有对父母等亲人的尊敬和爱,刘卓然在父亲死后的第三天就结了婚,胡凤梧则是在孩童时就恐吓自己的妹妹要把她嫁给下人,更不用说对家族发展的责任感。因此,他们到了省城读书后就更肆无忌惮的开始了他们了享乐之旅。学无所成的他们回家后继续着享乐的生活,钱不够就变卖祖宗基业,最后刘卓然只能围着一条麻袋,过着乞丐的生活,靠做“巡阅使”编造故事,骗取钱财为生。胡凤梧在变卖完家产之后,在土匪兴起的年代做起了肉票中间人,最终因贪婪被土匪枪杀。
(二)有所学者
如葛天民、油三妹、傲骨。葛天民从农业学校毕业后选择回到故乡建立农场。农场经费缺乏时,甚至更困难时,他都没有放弃。然而,当农场有了经费时,他却被迫辞职。葛天民所表现出来的无欲无求、随遇而安,只是他的自我欺骗。果园城的封闭、落后成为了扼杀他理想的地方。油三妹是进步学生的代表,当她成为果园城的一名小学教员后,她渐渐体会到了压抑和孤独,。单调和压抑之下,她最终以服食藤黄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傲骨毕业后成为一名中学教员,他以为得到了一次试练的机会,可周围都是些“只知道拍马、吃酒、打牌、吊膀、欺骗”⑤的同事。傲骨最后丢掉了教员的工作,回到了果园城,成为了人们口中那个满腹牢骚的人。对于有所学者来说,果园城保守落后、缺乏变革意识,并对这些有着新思想、新知识的人充满着排斥。
三、跋涉者与果园城
跋涉者是曾经在果园城生活过,因为种种原因离开果园城的人。他们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故地重游,或者永远不再回来。小张和徐立刚都是因为革命理想而离开果园城的,徐立刚客死他乡,而小张因任务回到过故乡。其余的跋涉者大多是因为果园城有他童年美好的记忆,对于他们而言果园城是他们的精神家园。
“我”就是在童年记忆的驱使下,再次回到果园城的。此时,素姑已经变得枯干憔悴;朱魁爷和胡左马刘也早已衰败;贺文龙已经放弃了成为作家的梦想,曾经的女同学大都经历了“嫁了并且死了”的结局。孟安卿十二年后重回果园城,发现卖梨糕的小販改卖纸烟了,姨母身子还扎实着,而自己却已经被果园城人完全遗忘了。大刘姐看到往日热闹的中心已经由十字街转移到了火车站,手艺精湛的锡匠因为眼睛误入了铅,成了一位盲人乞丐。而对果园城再无牵挂的孟季卿则再没回去过。
师陀塑造跋涉者形象与其自身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师陀本人就是一个跋涉者,他出生于河南杞县,高中毕业后到北平,后又到上海。故乡是深埋在跋涉者心中的一颗种子,师陀在描写了跋涉者回到果园城所见物是人非而产生的深深的失望、惆怅的情绪中又加入了些活泼灵动的生气。师陀称“我凭着印象写这些小故事,希望汇总起来,让人看见那个黑暗、痛苦、绝望、该被诅咒的社会。又因为它毕竟是中国的土地,毕竟住着许多痛苦但又是极善良的人,我特地借那位‘怪朋友家乡的果园城来把它装饰得美点,特地请渔夫的儿子和水鬼阿嚏来给它增加点生气”⑥。
注释:
①②③④⑤师陀.海上文学百家文库·师陀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269,361,284,355,329.
⑥刘增杰.果园城记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汇编(乙种)师陀研究资料[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99.
参考文献:
[1]师陀.海上文学百家文库·师陀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
[2]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钱理群.试论芦焚的“果园城”世界[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01).
[4]刘增杰.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汇编(乙种)师陀研究资料[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