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25 来源:网络
奥希兹女男爵(1865—1947),英国女作家,出生于匈牙利,早年求学于比利时、法国,16岁进入伦敦美术学院,后与一位艺术家结婚。1900年,奥希兹女男爵开始了文学创作,写有大量优秀的通俗小说,被誉为“20世纪第一位备受欢迎的作家”,其代表作为《角落里的老人》。这部侦探小说被评价为是历史上最好看的“安乐椅侦探”模式推理小说,其地位和成就至今无人逾越。
前面曾经提到过,“安乐椅侦探”是爱伦·坡在《玛丽罗杰疑案》中创造的模式,是侦探小说中最极端的智力博弈——侦探足不出户,依靠道听途说的二手信息,就可以准确无误地推测出真相。这种模式很难驾驭,稍不留神就会画虎不成反类犬,因此后来的创作者都对其敬而远之。
到了奥希兹女男爵这儿,“安乐椅侦探”却被使用得游刃有余,不亦乐乎。
角落里的老人无名无姓。人们只知道他终日坐在ABC咖啡馆里,喝喝牛奶,吃吃糕点,看看报纸,手里玩着一根红色的小细绳。所有优秀的或蹩脚的推理小说都是如此。但若细细思之,其实有着天差地别。老人始终站在事件之外,以“上帝”的视角俯视着所有人的一举一动。
一天,女记者宝莉闲谈着种种谜案,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理解。殊不知,坐在一旁的老人突然拍案而起,大声说道:“警察们都是一群白痴,某某事件的真相是再明白不过的!”吃惊的记者试着让老人说出真相,老人毫不费力地指明了真凶。
从此,宝莉总是把社会上稀奇古怪的事情告诉老人。老人从不参与调查,也不查看现场,却总是在第一时间把真相告诉宝莉。事情证明,老人的推断从来没出现过丝毫偏差。也正是由此开始,侦探们才有了不调查不行动的理由,安心理得地“纸上谈兵”。
《角落里的老人》最引人争议之处,是有关“正义”的话题。这位老人虽然胸藏锦绣,却从不干预事件的进展,更不关心什么社会问题。他是一位彻头彻尾的评论者,将推理当做智力游戏。老人推导出真相,就像把牛奶和糕点吞进肚子一样,为的是一种近乎于本能的需要和满足。至于牛奶和糕点来自何处,则不会引起他丝毫的兴趣。
老人的这种“非正义”的态度引起了许多人的批评。人们认为这有悖于推理小说的创作初衷,更有悖于人类社会的道德标准。福尔摩斯为了正义可以不计酬劳、不畏艰险——即便不是如此,让真相大白于天下也算是侦探的本职工作,怎能像角落里的老人这样麻木不仁?
其实,《角落里的老人》一书中贯穿着一种态度,一种绝望的态度。老人常常嘲笑警方的无能,讥讽那些所谓豪门的肮脏内幕,评论媒体报道的失实。可以说,老人对一切已经彻底绝望。他曾不止一次面对“非正义”的指责暴跳如雷——前面说过,这个时期的神探都是相当个性的。在他看来,这种指责是对他的不理解,是在玷污他内心世界里的最后一方净土,是肤浅而徒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