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12-21 来源:好小说
《原动力》作为草明第一部引起广泛关注的以工业为题材的中篇小说,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本文将总结这部作品的特殊性和明显的政治宣传性,还将结合文本分析其语言特色和人物特色,并总结它的开拓性与局限性。
一、《原动力》的特殊性和政治宣传性
1. 《原动力》 的作品特殊性
首先,是时间上的特殊性。这部作品写于1948 年,东北地区的人民在经历痛苦的伪满洲国时期后,又经历一段国民党接管时期,年纪大一些的人还经历清朝的覆灭。这种朝不保夕、动荡难安的岁月造成普通群众怀疑一切、阳奉阴违、只求自保的心理。作家敏锐地捕捉到这种心理,并准确而又直白地加入这部小说中。值得注意的是,这部作品中并没有后来风行一时的“高大全”式人物,正面人物也有其弱点。草明借发电厂厂长王永明的话确定工人阶级的崇高地位,“关于技术上的,归吕厂长管,工会呢,全由你们两个负责。听着,工会搞得好搞不好全由你们两个负责! 至于吕厂长,还有两个工程师,你们在生活上好好照管他们。自然,他们的思想和你们工人是有很大距离的,但道理都无关紧要,只要他们把机器修好就行”[1]。我们可以把这部小说中的人物暂时分为管理层和普通工人两类,即使作者已经预先将工人阶级置于高位,我们仍然可以从工人阶级中的正面人物身上轻而易举地发现自保和从众心理等这些弱点。在作者着墨较多的重要人物的经历当中,我们又可以探究到这些弱点的根源。例如,老孙头就是作者着重塑造的一个人物,这位老工人德高望重、踏实肯干又机智灵活。在伪满洲国时期,日本人害死他的独生子,国民党接管工厂后又匆忙撤退并且试图破坏机器,这让他防备心很重,用他自己的话来说: “我瞅清楚啦! 咱穷人,不劳动,饿死,劳动呢,累死或病死! 只有死路一条。什么苦尽甘来啦,什么没有走不完的路———我一概不信啦! ”老孙头的经历加上他的控诉让我们在他面对王永明的谈话时所表现出的犹豫以及最后的隐瞒都能够理解和同情。老孙头、刘月轩、吴祥泰等三人在小说最后获得工业界劳动英雄称号,他们分别代表普通工人、八路军成员和技术工人。
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这样设计的意图: 不仅技术人员需要改造,工人阶级也需要改造。这样的情节设置能更加真实地反映这时的复杂状况。其次,是女性作家书写工业题材作品的独特性。“我觉得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一句话是千真万确的”[2]。的确,草明先生作为女性作家,已有其独特的视角,而她投身于东北解放区的工业建设的经历和她的女性观点于字里行间的渗透也增强 《原动力》这部作品的独特性。
工业的刚性力量美与女性的细腻柔和美碰撞,产生独特的审美感受。草明对男性人物的描写大多是概念式的,如锯木工人李占春一出场,作者就交代他 “人老实,只是脾气有点倔”,陈祖庭刚露面,作者就告诉读者 “只是他的性子容易冲动,有浮躁的热情”。而对女性角色,作者却能不露声色,只通过细节或情态的描写让人物性格跃然纸上。如从张荣才对妻子的由 “怕”到“服”描写出张大嫂的 “能干又厉害”。在改选大会上,张大嫂被选为妇女小组组长后,“张大嫂子觉得很别扭,打了刘大嫂两下,拧了李大嫂一把,结果还是辞不掉,便只好挺着,在大伙的鼓掌声中讲了话……她说着,觉得好一点,敢抬起头来看看妇道们。‘妇道得有个名儿呀。咱妇道也解了放,该各个有个名儿。我娘家本姓唐,为啥姓他的张?’”忸怩的神态描写真实而可爱,其后的语言又分明得显现出她的泼辣和能干,同时,这也是草明作为女性作家、女性干部为男女平等、凸显女性地位和作用而发出的心声。在这部小说中,女性角色都是可敬可爱的,除了爱憎分明、泼辣能干的张大嫂,新过门的为了争取自己进妇女小组而违逆丈夫的朱自珍媳妇,还有王永明温柔耐心的妻子吕柳依。虽然她们性格各不相同,但都扮演一个耐心宽容的贤内助角色,即使看到丈夫的弱点,也能耐心引导且具有忍耐性。尤其是吕柳依这个人物,她的身上可以明显看到作者的影子,“她是美丽温柔的江南女性中比较勇敢的那种型”,当她要去玉带湖工作时,王永明拒绝了她,“那儿过去是匪窠,现在好一点,但还没肃清,女同志不方便”,草明也有申请下乡土改被劝止而被分配于发电厂的经历。作者将自己代入作品,以真情实感塑造这几个生动的女性形象,在增强小说的真实性的同时,也将女性柔和细腻的美注入作品。
此外,南方作家笔下的东北也具有特殊性。草明是广东人,以南方作家的情致和笔调描写苍凉广袤的东北也让这部小说更为独特。在初读文本时,目录上前两章的名字就吸引笔者的注意,《冲不净的仇恨》这个标题中 “冲不净”所带给笔者的联想更多的是江南水乡绵绵不尽的细腻感觉,在这里却来形容玉带湖水奔流而下,带动水车发电。《和冰的斗争》这一章虽然在总共十章的小说中显得格外重要,但作者从众多的生活实践中选择这一件却应该是北方的冰天雪地带给她的冲击,若是一位北方作家,这种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极有可能被忽略过去。
2. 明显的政治宣传性
“作为经历过延安文艺整风运动的作家,草明与很多来自延安解放区的作家一样,其身份首先是体制内的党员和干部,然后才是作家,或者说是党员作家和干部作家,是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的政治家、革命家与文艺家的主次关系地位和身份意识已经完成转换的政治化作家”[3]。以文学作品作为政治的传声筒也是 《原动力》这部小说的鲜明特性。
除了上文提及的工人崇高阶级地位和高度思想水平的预置代表当时 “向工、农、兵学习”的主张以外,“共产党员走的是群众路线”也在小说中被反复提出,“没有走好群众路线”也是小说中的管理层所普遍犯下的错误。小说里王永明将第一次发电失败、机器受损归咎于自己“没有走群众路线”,“犯了官僚主义的第五种”,没能做到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 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管理层经过改造,重新回归群众路线,工人层也改变自身的或保守或怀疑的态度,信任八路军和共产党之后,发电才成功了,工业也发展了。在突出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时期里,比起单纯的口号和理论的堆砌,这种情节设置和人物性格的转变的确更能深入人心,起到宣传作用。
在这部小说里,作者直白地赞扬八路军和共产党的生活作风和工作态度,这种直截了当的称颂在新时期里已不再有它的审美价值,不过其中有一个情节的设置却比正面和侧面称赞八路军、共产党的话语更能让人产生感触。陈祖庭这个人物身上有很大的弱点,不依靠群众,只看表面,又不能虚心地接受教育,因此,与普通工人之间有很大的隔阂,也让读者对他产生反感。但当喜欢攀附、受到陈祖庭青眼的老佟送他鱼作为礼物时,他并没有接受并强调党的作风。在笔者看来,一个集体里的成员即使良莠不齐,资质参差,但能坚守底线和原则就能让集体前进。同时,这也恰能表现八路军和共产党员生活作风的严谨所造成的广泛影响,也让读者认识到领导层中即使有的领导的工作方式有不妥之处,但只要他的工作态度正确,就值得改造。
除了政策的宣传,文学作品还可以起到引导舆论的作用。在 《原动力》中,以日本人的残酷贪婪、国民党的懦弱愚蠢为陪衬,更能凸显中国共产党的民主和睿智。文中常出现的 “伪满脑瓜”也警示东北地区的人民时刻审视自己、改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