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12-21 来源:好小说
二、《原动力》中的语言特色和人物特色
这部作品最显着的语言特色就是东北方言和俚语的运用。这既是作家草明深入群众的体现,也是她刻意学习模仿的成果。大量方言的运用让这部小说更能贴近普通人的生活,也更容易与读者拉近距离。而且这种纯朴憨厚、带着浓烈乡土气息的东北方言也更能准确地表现人物性格,适合被描画塑造的人物。在这部小说的人物中,李占春、老孙头、刘福等踏实肯干的工人阶级所说的话都带有比较明显的东北方言,如 “瞅” “不大离”“有点儿门道”等。同样是工人的老佟性格油滑,喜欢攀附,会笼络,作者特别点明他是“本屯人”,但他的语言却要更书面一些,比如,他出场说的第一句话: “日求三餐,夜求一宿,人们为的是这个。顺人家还不是为的自己———满洲国人就不明白这个道理。”与前面老孙头讲述自己儿子虎儿惨死的故事时所用的口吻腔调和周围听故事的人们所用的语言都不相同。再做一个对比,老佟向王永明介绍自己时说: “咱们这里还没有责任者,只是为了粮食,兄弟曾被大家推选做代表,到县衙门见过几次政委。未知长官是从哪来的?”老孙头向王永明汇报时: “慢慢就会好起来的。个把子偷懒的人,看看比别人占不了啥便宜,也会回过头来的。”两个人物语言的差别似乎已经代表作者的倾向,也引导读者的喜恶。
《原动力》的语言也非常幽默,还有很多贴近生活的比喻,活泼诙谐也是其语言特色之一。其中有一处,埋首于技术研究的工程师、副厂长吕屏珍在生气时对惹怒他的工人说: “‘当你们也有了知识,会尊重知识的时候,全世界不都已达到文明之邦了吗?’……他认为自己的轻蔑的话会刺得人很痛。可是工人们听了……便拿他爱说的话来开玩笑……歪着嘴唇用力紧线的时候便说: ‘……当你们更紧一些的时候,全世界不是都达到了文明之邦了吗?’”在博人一笑的同时,我们除了能从中感觉到作者真的深入到工农群众当中,也能体味出作者所表达的: 光学技术不搞政治是行不通的; 埋首技术,脱离群众也是行不通的。
此外,顺口溜式的歌谣也是这部小说的语言特色之一。全文出现两次歌谣: 一次是工人自发为机器刨冰时编出来的,这首歌谣反映民心所向,增加了劳动乐趣,表现工人劳动的气势。第二次出现是在最后一章,李占春写在墙报上的。
在电厂发展得欣欣向荣,工人干劲十足的时候,这首歌谣更增添喜乐的情绪。歌谣、号子是从事体力劳动的人们在劳动时自发创作,也乐于创作的,这种歌谣更能直截了当地反映劳动者的生活状态、生活诉求和心理状态,这两首充满干劲儿的歌谣让读者们看到那个时期工人们对劳动充满激情的工作状态。
这部小说中并没有出现高大全式的人物,每个人物都有自身的弱点,但总体来看,与推崇工人阶级、革命队伍和党员干部相比,作者笔下的技术工人和工程师是亟待改造的一类人物。最主要的技术人员杨家兄弟两个是伪满遗民,长于日本,狂妄刚愎; 工程师吕屏珍只知道低头查书,不与工人交流且对工人们充满蔑视。此外,前文已经提及这部小说中的女性人物是比较突出的亮点,不但真实生动,而且对男性的事业、生活、思想都起到很大的引导和帮助作用,拥有比男性人物更睿智且坚韧的人物性格。